我讀〈兒子的大玩偶〉

  在毫無了解、涉獵黃春明先生的作品情況下,接觸了這一部短篇小說──兒子大玩偶,它不以華麗的辭藻取勝,也不雕塑角色的完美人格,而是把周遭事物搬上了檯面,一個個小人物的共鳴與悲哀。

  一開始就憑著生動的意象,把主角坤樹引出,他是疲憊的、他是百般不願意的、他是有苦難言的,伴隨著汗水,心中點點滴滴的苦悶於是留下,坤樹的壓抑正被文字發洩著。我覺得精彩之處最是括號中的部分,貼近心底的不甘願,才是傾瀉而出的心聲,然而為了現實的考量,坤樹全都吞下,人是不是都必須如此虛偽呢?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,或許吧!

  坤樹身上背負著很大的壓力,除了表面經濟的壓迫,妻子、小孩的期待更讓他放不下。文中許許多多的衝突也由此產生,儘管有多少個不願意,他仍舊和妻子吵了架,原因很簡單,簡單到無法解析,正是人最原始的本性,累了、倦了、無力了,他該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還是戴著那張面具,繼續在人面前表演?就這點而言,我倒覺得他與太太的爭執是個喘息的出口,至少能坦然地宣洩。他相信她了解。

  作品本身從不正面寫出愛、關心和悲哀,卻憑藉人物的互動、細微瑣碎的一切讓人感動,比如說阿珠默默地跟著坤樹,多少心疼和無奈?又好比坤樹逗著阿龍玩,阿珠有意無意的玩笑話,卻撞進內心產生偌大的共鳴。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便是最後的結尾,的確把那畫面深深烙印下了──一股在迴盪的情感。

  第一次讀到這個結尾,還以為故事沒有完結。也許是想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,坤樹一家生活是否有改善?小孩平安出世了嗎?腦海裡只是坤樹生活艱困的形象和被世俗的標準蹧蹋,並沒有讀進這更深一層的無奈。

  到了第二次再去閱讀,我卻又意外地找到更多的關鍵。當坤樹興奮地抱著孩子、親近孩子,卻被無止盡的哭聲回報。這麼努力地為了生活,忍受言語污辱和自尊的落敗,內心壓抑與扭曲……真的做對了嗎?孩子不會說話,他不能體會父親為他們做了什麼努力;他只是哭,他沒有不純的動機,阿龍僅用最直接的方法抗議:爸爸在哪裡?我能去體會坤樹重拾粉塊的百感交集,是悲哀、是幸福、是無奈、是解脫,沒有所謂的錯或對,只是時代環境造成的悲劇。

 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,樸實的角色、人物和對話,像是一個個就出現在身邊,如果沒有去注意,他們就是被遺忘。就像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收理垃圾的伯伯不再出現?上禮拜肝癌走了。只由於他們是小人物,不會是矚目的焦點,所以你不會知道。當認清了身分,就更能感受這一份不得已。

  其實我們也和坤樹相同,在芸芸眾生之中只是個無名小卒,碰到大時代環境的壓迫時,是不是也得放下身段做個小丑呢?我想,我們可能也都成為──時代下的、社會中的、不能自主的,大玩偶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卡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